首页 期货 > 正文

郑州楼市跌无可跌 还有发展红利吗?

人们常说房价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那么郑州这座新兴的中部省会城市过去是如何崛起的?百年间的三起三落又对中国城市发展有何启示?现今的郑州又遇到了什么发展困境?

1 火车拉来的城市

众所周知,郑州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1906年在张之洞的主持下,京汉铁路的通车为郑州这座夹在开封和洛阳间的小县城带来了一丝商机,而短短6年后,连接开封与洛阳的汴洛铁路——今天陇海线的前身也相继通车,而郑州俨然处于这两条铁路干线的十字路口。

中国有句古话,叫要致富先修路。现在有了现成的铁路干线,国内外的投资资本也一齐看上了郑州这块宝地。1906年,开封知府严良沛在郑州投资成立中华制革公司,以近代化的手段从事皮革生产;1915年,袁世凯在这里创办孝义兵工厂,全方位引进欧美的设备和管理技术,很快生产的军械便与汉阳兵工厂并驾齐驱。不仅如此,1922年的郑州宣布开阜,欧美的资本蜂拥而至,为郑州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第一桶金。

那么当时的郑州到底有多繁华呢?根据《郑县志》记载,彼时的郑州“当有可与天津、上海并驾争衡之势”,临近火车站的德化街,更是有郑州版的“上海南京路”之称。但只可惜,这番繁华景象在抗战的花园口之灾中付之一炬了。

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大幕拉开,郑州的地缘优势开始显现。1978年,郑州全市的GDP为20.3亿人民币,到了2000年迅速飙升至738亿,翻了三十多倍,同时期GDP与之不相上下的河南第二大城市洛阳,在2000年只有422亿人民币,拉开了近一倍的差距。而不少上了年纪的老郑州人应该还记得,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原商战”,那一家民营百货公司干倒五家国营垄断联盟的盛况,在中国商业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存在。

铁路,是郑州发家的不二法门,然而成也铁路,败也铁路。这里作为天南海北货流的集散地,固然能赚的盆满钵满,但当人流散去,越来越多的郑州人发现不对劲了,因为热钱只给这里留下了一地鸡毛。

2、落寞中错失机遇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来自外部的资本重新涌入中国,而这一回郑州却分不到属于自己的一杯羹。原因倒也简单:郑州太远了。

首先中国宣布开放的大多是沿海城市,郑州在政策上本就不占优势;其次如果我们细细划分资本来源,不难看出珠三角的资本以欧美系为主;长三角及其以北的资本大多来源美国及日韩;台商把目光放在了东南沿海,而郑州,实在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内陆地区,想要投资建厂?难道中国一点八万公里的海岸线真就挤的找不到地儿了吗?

失去了外部支援,再看看内部环境。2008年,正值“十一五”规划期间,铁道部出台了全国六大枢纽性客运中心名单。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这几个区域核心城市无悬念当选,而另两个名额则花落成都和西安。

在别的城市看来,这份名单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而对郑州来说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为什么?因为铁路运输,是当时郑州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吃饭家伙。这相当于自己最核心的竞争优势被别人不起眼的能力给压了过去,这以后还怎么在市面上混?

从2000年到2010年,是郑州最艰难的十年,因为深居内陆得不到投资,没投资就没有发展,本地人甚至本省人大量外流到其他城市,一时间诸如偷窨井盖的地域攻击话题甚嚣尘上,外界对郑州的质疑声也变得越来越大。然而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郑州第三次崛起的契机在2010年悄然降临。

3、富士康——郑州的全力一搏

2007年4月,一则关于武汉富士康科技工业园正式奠基的报纸放在了河南省政府的办公桌前,主政者看着新闻若有所思。咱们郑州有啥?除了铁路,真的是穷的只剩人了。富士康是干什么的?全球知名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厂。如果能拉到富士康的投资,再加上郑州本地的人口优势,或许能直接扭转这长达十年的经济萎靡现状。

三年之后,郑州富士康科技集团工业园区挂牌成立的消息传出,标志着富士康正式落地郑州。但有意思的是,河南省政府与富士康的谈判细节至今不曾公布,而据坊间传言,郑州是以一种近乎白送式的夸张优惠价找来了富士康,不向外界公布的原因是怕后面的企业有样学样,也做起就地起价的买卖。

无论怎么说,富士康的投资都给郑州打入了一针经济强心剂。根据数据统计,富士康在郑州一度创造了三十万个就业岗位,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近百万人的生机。也是从2011年起,富士康为郑州创造的出口外汇总额,每年都以数百亿人民币的总量不断攀升。而这一数据在2019年到达巅峰,突破了5700亿人民币大关。

无心插柳柳成荫,富士康的成功偶然间也促成了郑州航空产业的发展。手机作为高附加值产品,历来都是以空运作为主要运输手段。为此,郑州抓住国家号召建设地域性空港的政策机遇,果断出手拿下了卢森堡货运航空35%的股份,一举将空港线路规划扩展到了欧洲。

故事说道这里,可能许多人都认为郑州经济的崛起指日可待,但在这里冷先生不得不给大家泼一盆冷水,因为一场跟大的危机,正大步向郑州走来。

4、产业升级与困境

不要忘记,今天郑州所走的路并不是新鲜事儿,说白了只是补十年前东南沿海城市资本积累的课而已。因为人口红利带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无法持久的,而产业升级之路迫在眉睫。

之前冷先生跟大家聊了合肥,那是一座中科大与合肥相互成就的故事,但郑州有这样的条件吗?甚至河南有这样的条件吗?这恐怕才是郑州未来发展道路上最严峻的问题。

安徽六千万人口,有一座985,三座211。而河南近亿人口,但全省只有郑州大学一座211,没有985;甚至就这唯一一座211,还是经历了多方曲折才换来的。

另外,河南是中国第一大农业省份,中国最重要的粮产基地,话说到这个份上,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郑州现在的产业骨架虽然已经形成,但是发展的上限实在太低。合肥有高端电子产业,但谁听说郑州有什么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升级除了要有资金外,技术的积累同样重要,但这恰恰却是郑州最大的短板。

近些年来的郑州扬长避短,在交通上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也确实为郑州赢得了不少发展机遇。然而大家都知道木桶理论,决定上限的不是最长的那块,而是最短的那块。何时郑州能将教育这块软肋补坚实了,何时才是郑州真正一飞冲天之日;而留给郑州的日子真的不多了。

标签: 郑州

精彩推送